政大法學評論第129期 (2012年6月)

  • 2012-06-29
  • 楊嘉茵
〔財經法〕顏玉明
採用爭議審議機制及早預防與解決工程履約爭議之研究
摘 要
本文介紹國際間爭議審議機制之產生背景,及其運用於及早預防及解決工程履約爭議之狀況;同時藉由比較國際間類似之機制與其運作模式,深入瞭解其特性及相關規範,並參考國際間及中港臺近年來運作現況與趨勢,提出我國可行之修法建議,期能利用爭議審議機制即時、專業、迅速之優點,及早預防工程履約爭議之發生,強化替代性紛爭解決機制應用於工程履約爭議處理之功能,以協助工程履約之順利推動,並達分流訴訟壓力與即時控制爭議之功效。
關鍵詞:履約爭議、替代性紛爭解決機制、建議、裁決、爭議審議機制、爭議審查委員會、爭議裁決委員會、國際商會、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

〔公法〕林依仁
民主正當性成分與其程度
摘 要
程度、水位或水平意味一種可上下調節的浮動狀態。德國學說與實務討論民主正當性問題上,使用正當性程度(Legitimationsniveau)一詞,以說明民主正當性所應到程度的變化無常,不拘泥於特定模式。目前中、外文獻對於民主正當性已有相當探討,本文試圖將正當性程度從民主正當性中抽離出來,作為型塑正當化的規範與實際。
關鍵詞: 正當性程度、正當性要素、正當性鏈、統合式行政、補充原則

黃源銘
對「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所為決定之司法審查」——以委員會之運作與資訊審查為中心
摘 要
由於行政的專業化與技術化,國家在面對多元社會的轉變,常會引進專家學者參與行政事務之決定,因而有行政機關內部委員會之設立。此等委員會之決定通常即代表行政機關,由於本身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與技術性,其所作之決定在面對司法審查時究竟審查密度為何?攸關人民權利的保障。本文試圖從專家學者組成之委員會之定義、類型與必要性作介紹,進而探討司法如何對委員會的決定作審查,並聚焦於委員會的程序運作與資訊審查,其中涉及不確定法律概念與判斷餘地等行政法學概念,並以近日我國行政法院判決事涉委員會運作的案例作為分析評述的參考並提出本文之觀察結論。
關鍵字:專家、學者、委員會、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餘地、效率、專業、技術、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民主正當性

〔刑法〕薛智仁
內線交易之犯罪所得概念
摘 要
在二○○六年爆發台開案之後,內線交易之共同正犯之間應如何計算犯罪所得,涉及證券交易法第一七一條之適用問題,在實務及學說上極具爭議。對此爭議,本文先從沒收犯罪所得之任務在於修正不法財產之移動,主張應以系爭構成要件之規範目的作為犯罪所得之認定標準。依此,由於內線交易之不法核心在於破壞投資人之資訊機會平等,故內線交易之犯罪所得係「特殊之獲利或避損機會」,而不是買入之股票或賣出股票所得之價金。其次,本文基於沒收犯罪所得之修正不法財產移轉的任務,主張不應採行實務之連帶沒收主義,僅能以各共同正犯成員之實際犯罪所得,作為沒收追徵範圍及加重刑罰之適用標準。
關鍵字:內線交易、資訊機會平等、犯罪所得、特殊獲利或避損機會、連帶沒收主義、共同正犯、追徵、台開案

〔勞社法〕陳竹上、傅從喜、林萬億、謝志誠
我國災後勸募規範之法制發展與運作實況——以莫拉克風災後全國性勸募活動為例之法實證研究
摘 要
發生於二○○九年八月之莫拉克風災,是公益勸募條例施行後首度面臨之大型災害,各界踴躍捐輸之情一如九二一震災,十年前災後募款引發之疑慮及期待,是否因法律制定而獲得解決及兌現?本文藉由立法院議事紀錄之彙整,呈現該條例制度選擇之軌跡,並以八八災後全國性勸募活動為例,呈現該條例之適用實況及執行困境,重要發現包括:一、勸募團體資格限制導致莫拉克災後發起勸募之團體明顯少於九二一震災,三十一個全國性勸募團體以社會福利及宗教性質居多;二、法制上雖採事前申請及許可制,但國內救災並未要求募款團體須具備相關經驗,亟待平時加強災害應變及重建能力之培植;三、我國災後勸募呈現大者恆大之集中趨勢,各勸募團體間及災後、平時勸募間之雙重排擠效應不容小覷;四、勸募活動必要支出雖已有所規範,但就轉捐規範、資訊公開及非營利組織會計作業準則之建立則仍亟待加強。
關鍵字:法實證研究、公益勸募條例、莫拉克風災、申請許可制、財團法人、公益性社團法人、救災能力、勸募活動必要支出、資訊公開、會計作業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