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第十六屆政大法潮圓滿落幕:青年法學思潮激盪基礎法學新視野

【法學院訊】

新聞稿附圖 (1)
圖一:與會來賓合影。
圖二:基礎法學中心主任王曉丹特聘教授致詞
圖二:基礎法學中心主任王曉丹特聘教授致詞。

撰文:林祐臣(基法中心助理) 攝影:嚴紹恩

基礎法學作為法學研究的核心思辨領域,不僅關注法律概念、歷史演進及社會意涵,更是連結理論與實務的重要橋樑。

第十六屆「政大法潮」基礎法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於2025年4月26日(六)在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3樓法治斌講堂順利舉行,由基礎法學組113級所有研究生共同策劃籌備,集結來自政大及各界學術機構的青年學者,透過四場主題論文發表與深度對談,展現對當代法律議題的多元觀察與批判思維。

本屆研討會由政大法學院基礎法學中心主任王曉丹特聘教授致詞揭開序幕,並進行114年度張益祥先生紀念獎助學金頒獎儀式,象徵基礎法學承先啟後的學術精神,充分展現青年學者對於法律思想的熱情,也再次印證基礎法學於法學研究中的關鍵地位。

本次論壇共規劃四場主題:

第一場「法律技術中的性別權力」探討法律如何規訓性別主體與界定權力邊界。李旻桓以未成年性自主為題,主張應超越道德框架,重新檢視法律與保護論述間的關係;黃鈺茗則從跨性別者的經驗出發,批判性別認證制度如何在「保護」之名下,反而製造制度性壓迫與排除。

第二場「人權與法制的張力」聚焦制度如何形構或排除特定主體的權利行使。王育章從訴願制度出發,分析公務員依法行政的主體性困境;詹若琪從邊沁效益主義觀點檢視現行環保法制的侷限;全昱曉以畫水事件為例,討論在地居民如何動員法律對抗權力壓迫;簡澤濠則指出台灣人權保障中,移工群體如何被制度性忽視與排除。

第三場「正義概念的法理探討」試圖鬆動對正義的單一詮釋。唐靜之以和解與轉型正義為主題,思索「惡」的複雜形構;黃夏朋透過莫札特《安魂曲》與萊布尼茲法學的交錯,描繪正義的哲學圖像;蔡秉叡則從康德與死刑的關係出發,探討法理學對廢死立場的理論支撐與挑戰。

第四場「法史視野下的制度繼受與知識建構」則回望制度遺緒與法律知識的本土化問題。嚴紹恩研究清末民初的圖書盜版現象,探討著作權的制度繼受過程;林均諺則分析日治時期教育法制的建構,揭示殖民治理與知識制度的交織樣貌。

本次活動展現青年學者對法學議題的深度思考與理論創新,從制度批判、歷史分析到文化詮釋,拓展基礎法學的研究疆界。與會師生與來賓皆表示收穫豐富,期盼未來政大法潮能持續提供青年學術對話與公共思辨的平台,推動法學與社會的深度連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