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訊】
![]() |
圖一:工作坊大合照。 |
![]() |
圖二:助教課的討論與交流 |
撰文:李旻桓 攝影:張凱博
2025年6月26日,由本院基礎法學中心與其研究生團隊共同籌辦的「如何撰寫研究計畫」實作工作坊圓滿落幕。作為本院首次以研究計畫為核心主題的工作坊,本次活動吸引近70位來自各校的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報名參加,雖然礙於場地限制,最終僅能錄取半數的學員,現場參與熱度仍舊超乎預期、座無虛席,也展現出大學部同學對於法學研究的高度關注與渴望。
工作坊以講座結合實作為特色,由黃士軒老師、王曉丹老師與林俊儒律師擔綱主講,帶領學員從「研究計畫是什麼」、到「如何從文獻中找出問題意識」、「如何擬定研究架構與時程」,逐步拆解研究的各個關鍵環節。講座後半場由三位研究生擔任助教,設計具體實作練習,讓同學從抽象的概念出發,實際操作文獻分析與問題意識的建構,手把手地將「研究內功」轉化為「可輸出的實招」。
整日課程循序漸進,從開場討論「興趣與研究的關係」,鼓勵學員彼此交流,尋找將個人關懷轉化為研究主題的可能性;接著黃士軒老師分享一份具潛力的研究計畫應包含哪些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申請目標調整寫作方向。王曉丹老師則從自身的性別法學經驗出發,深入探討文獻搜尋與問題意識建構的技巧,並提醒學員:「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意識,應該讓人輾轉反側、如鯁在喉」。壓軸的林俊儒律師則結合自己在毒品與原住民族案件的律師實務經驗,示範如何從法律實務出發,開展具有政策意義的學術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與研究之間的雙向回饋與轉化,可以具有即時的影響力。
本次工作坊吸引來自各種背景、處於不同研究階段的學員參與,無論是剛起步探索的同學,還是已著手規劃研究的進階學員,都在老師們精彩的講座與助教課的實作中找到共鳴。活動現場提問踴躍,許多同學結合自身經驗積極回應,讓討論更加立體而多元。根據回饋表單,不少學員給予滿分好評,甚至指出每一階段的講座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
這場工作坊不僅是在知識上的交流,更是在心中種下研究的種子,拉近學員與研究的距離。同時,也是一次為未來跨科際整合與實務、學院之間的對話,開啟更多可能性的漂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