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指南沙龍」講座 陳惠馨教授分享教學與研究生涯

【法學院訊】

與會人員會後合照。
圖一:與會人員會後合照。
本次沙龍由陳惠馨教授(右)主講,本院戴瑀如副院長(左)主持。
圖二:本次沙龍由陳惠馨教授(右)主講,本院戴瑀如副院長(左)主持。
多位本院教師及同學參與沙龍。第一排第二位右起:許政賢院長、黃琴唐助理教授、戴瑀如副院長、王曉丹教授及王千維教授。
圖三:多位本院教師及同學參與沙龍。第一排第二位右起:許政賢院長、黃琴唐助理教授、戴瑀如副院長、王曉丹教授及王千維教授。
陳惠馨教授(左)與朱德芳副院長(右)對談。
圖四:陳惠馨教授(左)與朱德芳副院長(右)對談。
本院謝如媛教授與講者交流。
圖五:本院謝如媛教授與講者交流。

撰文:李元熙 攝影:宋昱賢

法學院於11月21日在自由技藝空間舉辦指南沙龍講座,邀請退休教授陳惠馨以「性別、身分、史學:三位一體的教學與研究生涯」為題,分享她在法學院任教三十年,直到2019年退休後的所思所感。副院長戴瑀如為講座開場致詞,介紹陳惠馨老師全方位、跨領域的研究經驗。現場聚集法學院多位師生,聚精會神聆聽陳老師的分享。

首先,陳惠馨老師提到,過往她在教學與研究之際,參與了社會運動和婦女運動,使她的生活充滿忙碌。退休後,陳老師在清理研究室的過程中,特地保留了法制史和性別相關的書籍,她表示:「這不僅是對物理空間的整理,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向的梳理」,出於對學術的堅持和對知識的熱愛,她在退休後不僅嘗試錄製法普知識的podcast,也持續從圖書館以「搬書磚」方式大量閱讀文獻,完成《中國法律史:比較法觀點》等著作。

陳老師也提到,退休後她參與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的翻譯工作,透過翻譯法律專有名詞,使外國人能夠更容易理解台灣的法律發展。目前這項工作已有取得良好的成果,她歡迎各位老師未來加入翻譯工作,共同推動法學知識的跨語言傳播。

接著,陳老師分享她過往在法學領域的經歷,特別是她在參與性別平等教育法制定過程中的反思。陳老師認為:「法律訂定後會有自己的生命,在社會的力量和氛圍作用下,可能產生制定者不曾想及的結果。」因此在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後,她選擇退出研議小組,「我不願意被當成『性平法之母』。」她說道。陳老師認為,性別相關的法律,會牽涉到政治立場的問題,當社會中不同立場要進行對話時,需要每個人、尤其年輕一代的努力,「期待台灣社會朝著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前進」她懇切地說道。

最後,陳老師回顧她長期對法社會學的研究興趣,源自大學一年級在政大民社系(現民族系)的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課程的啟蒙,因此她呼籲同學們不要低估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因為「它們可能會啟蒙生命的想像」;至於對法哲學的研究興趣,陳老師則認為這是法律人最終需要理解的事物,她也提到,目前法哲學多以西方觀點為主,期待未來會更多從思考本土與台灣社會的脈絡觀察的學術研究。

在講座後的問答時間,朱德芳老師提到過去陳惠馨老師參與公共事務不遺餘力,有豐富的修法經歷,因此她想請教陳老師是如何促進與部會之間的溝通?陳老師以修性平教育法為例,當時已有親屬法修法經驗的她,明白法案要在社會產生影響,必須在社會已經產生覺醒和共識的時候進行推動。因此為了要推動性平教育法修訂,她參與三十多場全台舉辦的討論會議,積極與地方學校交流。

王曉丹老師則提及她過去在與陳惠馨老師的對話,啟發了她思考法律規範的本質,以及看待這些社會結構的方式。謝如媛老師提問:學者肩負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陳老師建議若思考後需要做出取捨,儘量及早拒絕,讓對方有處理的空間。黃琴唐老師問到該如何消除政策或學術體系的對立性?陳惠馨老師認為,任何的批評都是一種可能,她表示:「只要有人願意提問、願意討論,我們的思維就能開始蓬勃發展。」